英式紅茶,奶茶?

2014-06-02 13:40

當英國人在一些生活場所親手做茶吃的時候問:“你想來一杯茶嗎?”通常他們會這樣說:“Do you fancy a cuppa?” cuppa即是指一杯加了奶的茶,日常使用詞匯裏顯示:奶茶才算是一杯“正常茶”,那是不必再費一番唇舌解釋的。不要加奶的茶才必須特別吩咐,這句口頭禪大概代表了絕大多數英國人喝英式紅茶的習慣,“喝茶”的意思就是喝“加了奶的茶

 

說“英式紅茶”,需要說明,英國人在說“喝茶”時,不會特別強調茶的種類說喝“紅茶”,或“英式紅茶”,如果有人不明白,要問得很清楚“喝什麼茶”,他們通常會回答“ordinary tea(平常的茶)”。我們似乎可以從此理解到茶在英國人心目中是這樣:茶 = 奶茶 = 英式紅茶 = 紅茶 = 日常生活不可缺的茶。 在這裏書寫“紅茶”或“英式紅茶”特別針對中文茶友而言。

 

說“大多數英國人的習慣”,需要說明,其實不只這個統計,還包括大多數曾經和現在為英國殖民地的地方,遠的不說,單就香港大街小巷茶室,以及馬來西亞雪蘭莪州、霹靂州等地華人新村巴刹和茶室,喝“奶茶”這種習慣也許已經流傳了接近百年,一般稱呼它為“西茶”,以別於本來既有的“唐茶”。(西茶即代表奶茶之意,西是指西洋人。唐茶即代表來自中國的茶,熱飲茶,不添加奶。)英國人在管理其殖民地時用上很多廚子用人,修築鐵路、道路時也使用大批水泥工人,當時這些人都紛紛模仿英國人下午小休喝茶生活方式及方法,至今“喝西茶”習慣仍保留在兩地庶民生活中。三點三(粵語:下午三時十五分)小休喝杯奶茶的舉動,嚴格來說變相成為公務員、藍領工人們的一種人權,要是丟失了就等於是剝削行為了。

 

所謂英式紅茶,向來就是指一杯“加入奶的茶”,也相等於英國人喝的“茶”,但隨著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不同情況的改變與推進,比如當今美式連鎖咖啡店提供速食化飲茶法之影響,比如大眾為身體保健找理由而減少飲用“甜茶”的取向等等,應該都會直接沖擊到英式紅茶的傳統做法,以致部分人不再把“奶”加入“茶” 了,他們更有可能選擇“清飲”,這是時代流變之現象。

 

不過,英國紅茶工業的發展:從1826年英國Sir Bruce往印度開發茶園發現阿薩姆茶種(此種先天可得較濃茶湯)、到生產上的拼配、分級等技術,無不是為了能夠得出一杯濃濃茶湯而做,這種濃度的一杯濃茶,實際上就是特別為了加奶而產的,故此喝英式紅茶而不加奶的“清茶”,味道是“走調”的。

 

先加奶還是後加奶?

 

既然英式紅茶理所當然被視為一杯奶茶,那麼做奶茶時應該往茶杯先放奶或後放奶?過去,熟悉英國人喝茶習慣的,在為英國人做茶前都會有個不明文規定的規矩,先問客人“奶和糖?”他們應該就會回答“奶和一,謝謝”,這表示他的茶要加奶和一茶匙的糖。預先知道客人的口感愛好是“做好一杯茶”極其關鍵的因素,因為沖泡程序一開始,主泡者馬上就必須決定是否要往杯中加奶,不能耽誤,如此,這句口頭禪也即意味著:做英式紅茶要先加奶入杯。

 

一般認同,比較傳統的英式紅茶是這樣做:選茶,茶葉最好是散茶葉而非茶包,最好產自印度、錫蘭,用鮮嫩芽葉制成。煮水,水一定得煮至沸滾即停,然後馬上倒入茶壺浸泡茶葉。這個時候,將奶先倒入茶杯。時間到了,把茶倒進茶杯,與奶混合。倒茶時使用之前已經備好的濾茶器隔掉茶渣,使用時一手提濾茶器一手提茶壺,濾茶器提在杯口上而不擱在杯口上,估計是要爭取時間倒下一杯。

 

萬一使用茶杯用茶包泡茶的話,將茶包與奶先放入茶杯,再倒進燒開的熱水浸泡,時間到了,取出茶包才奉茶給客人,取茶包時需將茶包壓在杯子內沿,使茶汁擠出才會夠味。

 

更早之前,部分英國人也曾從印度人身上學會煮茶,方法如下:把碎紅茶投入煮水器與水一起煮,始滾,加入奶和糖,微滾,把茶倒入奉茶器備用。以上皆是英國人自己動手做茶比較注重的幾個有關“加奶”要點。今我們在連鎖咖啡店或茶室喝茶,商家為了方便操作,都把奶和糖直接擺在桌面,任由客人自由選擇要怎麼調飲,這是不同年代、地域生活方式使茶法產生或輕或重的變化,雖然部分人們覺得經濟又實惠,但從另一角度看,卻是或多或少的文化消失之象征。

為什麼加奶及先加奶?

 

曾經有人說,過去由於茶葉比牛奶貴,故此貧困的人喝茶需要加進很多牛奶,但並沒有說為何上流社會也加。在倫敦出版過十三本茶書的作者Jane Pettigrew在2004年出版的“The Tea Companion”一書提到“沖茶時先在茶杯中倒進牛奶,後才加入已泡好的茶,該是十七八世紀已經開始實施的事情,當時,上好瓷器從中國、日本進口,瓷身非常薄,人們先加牛奶入茶杯,然後才加熱茶,是為免熱茶太燙使茶杯有裂痕”。

 

美國“Tea Time”茶雜志也曾報道,“17世紀,一位法國沙龍女主人Mme de La Sabliére,相信是歐洲第一位先加牛奶入杯才加入茶的人,因為這樣能夠保護瓷杯不那麼容易破裂”。茶葉在1636年抵達法國,比英國早22年,但英國將法國風的茶法繼承、研發、發揚光大。當英國人在一些生活場所親手做茶吃的時候問:“你想來一杯茶嗎?”通常他們會這樣說:“Do you fancy a cuppa?” cuppa即是指一杯加了奶的茶,日常使用詞匯裏顯示:奶茶才算是一杯“正常茶”,那是不必再費一番唇舌解釋的。不要加奶的茶才必須特別吩咐,這句口頭禪大概代表了絕大多數英國人喝英式紅茶的習慣,“喝茶”的意思就是喝“加了奶的茶”。

 

說“英式紅茶”,需要說明,英國人在說“喝茶”時,不會特別強調茶的種類說喝“紅茶”,或“英式紅茶”,如果有人不明白,要問得很清楚“喝什麼茶”,他們通常會回答“ordinary tea(平常的茶)”。我們似乎可以從此理解到茶在英國人心目中是這樣:茶 = 奶茶 = 英式紅茶 = 紅茶 = 日常生活不可缺的茶。 在這裏書寫“紅茶”或“英式紅茶”特別針對中文茶友而言。

 

說“大多數英國人的習慣”,需要說明,其實不只這個統計,還包括大多數曾經和現在為英國殖民地的地方,遠的不說,單就香港大街小巷茶室,以及馬來西亞雪蘭莪州、霹靂州等地華人新村巴刹和茶室,喝“奶茶”這種習慣也許已經流傳了接近百年,一般稱呼它為“西茶”,以別於本來既有的“唐茶”。(西茶即代表奶茶之意,西是指西洋人。唐茶即代表來自中國的茶,熱飲茶,不添加奶。)英國人在管理其殖民地時用上很多廚子用人,修築鐵路、道路時也使用大批水泥工人,當時這些人都紛紛模仿英國人下午小休喝茶生活方式及方法,至今“喝西茶”習慣仍保留在兩地庶民生活中。三點三(粵語:下午三時十五分)小休喝杯奶茶的舉動,嚴格來說變相成為公務員、藍領工人們的一種人權,要是丟失了就等於是剝削行為了。

 

所謂英式紅茶,向來就是指一杯“加入奶的茶”,也相等於英國人喝的“茶”,但隨著經濟、政治、文化等不同情況的改變與推進,比如當今美式連鎖咖啡店提供速食化飲茶法之影響,比如大眾為身體保健找理由而減少飲用“甜茶”的取向等等,應該都會直接沖擊到英式紅茶的傳統做法,以致部分人不再把“奶”加入“茶” 了,他們更有可能選擇“清飲”,這是時代流變之現象。

 

不過,英國紅茶工業的發展:從1826年英國Sir Bruce往印度開發茶園發現阿薩姆茶種(此種先天可得較濃茶湯)、到生產上的拼配、分級等技術,無不是為了能夠得出一杯濃濃茶湯而做,這種濃度的一杯濃茶,實際上就是特別為了加奶而產的,故此喝英式紅茶而不加奶的“清茶”,味道是“走調”的。

 

先加奶還是後加奶?

 

既然英式紅茶理所當然被視為一杯奶茶,那麼做奶茶時應該往茶杯先放奶或後放奶?過去,熟悉英國人喝茶習慣的,在為英國人做茶前都會有個不明文規定的規矩,先問客人“奶和糖?”他們應該就會回答“奶和一,謝謝”,這表示他的茶要加奶和一茶匙的糖。預先知道客人的口感愛好是“做好一杯茶”極其關鍵的因素,因為沖泡程序一開始,主泡者馬上就必須決定是否要往杯中加奶,不能耽誤,如此,這句口頭禪也即意味著:做英式紅茶要先加奶入杯。

 

一般認同,比較傳統的英式紅茶是這樣做:選茶,茶葉最好是散茶葉而非茶包,最好產自印度、錫蘭,用鮮嫩芽葉制成。煮水,水一定得煮至沸滾即停,然後馬上倒入茶壺浸泡茶葉。這個時候,將奶先倒入茶杯。時間到了,把茶倒進茶杯,與奶混合。倒茶時使用之前已經備好的濾茶器隔掉茶渣,使用時一手提濾茶器一手提茶壺,濾茶器提在杯口上而不擱在杯口上,估計是要爭取時間倒下一杯。

 

萬一使用茶杯用茶包泡茶的話,將茶包與奶先放入茶杯,再倒進燒開的熱水浸泡,時間到了,取出茶包才奉茶給客人,取茶包時需將茶包壓在杯子內沿,使茶汁擠出才會夠味。

 

更早之前,部分英國人也曾從印度人身上學會煮茶,方法如下:把碎紅茶投入煮水器與水一起煮,始滾,加入奶和糖,微滾,把茶倒入奉茶器備用。以上皆是英國人自己動手做茶比較注重的幾個有關“加奶”要點。今我們在連鎖咖啡店或茶室喝茶,商家為了方便操作,都把奶和糖直接擺在桌面,任由客人自由選擇要怎麼調飲,這是不同年代、地域生活方式使茶法產生或輕或重的變化,雖然部分人們覺得經濟又實惠,但從另一角度看,卻是或多或少的文化消失之象征。

 

為什麼加奶及先加奶?

 

曾經有人說,過去由於茶葉比牛奶貴,故此貧困的人喝茶需要加進很多牛奶,但並沒有說為何上流社會也加。在倫敦出版過十三本茶書的作者Jane Pettigrew在2004年出版的“The Tea Companion”一書提到“沖茶時先在茶杯中倒進牛奶,後才加入已泡好的茶,該是十七八世紀已經開始實施的事情,當時,上好瓷器從中國、日本進口,瓷身非常薄,人們先加牛奶入茶杯,然後才加熱茶,是為免熱茶太燙使茶杯有裂痕”。

 

美國“Tea Time”茶雜志也曾報道,“17世紀,一位法國沙龍女主人Mme de La Sabliére,相信是歐洲第一位先加牛奶入杯才加入茶的人,因為這樣能夠保護瓷杯不那麼容易破裂”。茶葉在1636年抵達法國,比英國早22年,但英國將法國風的茶法繼承、研發、發揚光大。

 

之後歐洲等地研發出一種以牛、羊骨灰混合陶土的制陶技術,制成“骨瓷”(Bone China)茶壺、茶杯,也是超薄材質,相信人們仍需繼續維持先加奶習慣。至近代,英國等地已生產出許多厚身、堅固、耐用、不易裂的陶瓷器,屬於大多數家庭日常飲茶喜歡用的茶具,故此,可能就引發“先加奶後加奶”問題,因為,如果先加奶是為了預防瓷器破裂,現在已經不必再擔心了。